***宰相武元衡上朝路上遇刺身亡,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阴谋?
【文藏来答】宰相武元衡遭逢不测,与当朝唐朝的藩镇割据乱象有关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,主张武力削弱藩镇割据,因此得罪了藩镇节度使。***宪宗元和十年(815年)六月三日天未大亮,宰相武元衡被杀了,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裴度也遇刺深受重伤。
(网络配图)
先是元和九年(814年)九月,淮西节度使去世,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,并举兵叛乱。从安史之乱后,节度使一向各自割据,大都是半独立的状态。这次吴元济公然反叛,唐宪宗决定大力整治节度使们。
第二年(元和十年)五月,唐军战事失利,唐宪宗派当任御史中丞兼任刑部侍郎裴度,前往蔡州抚慰打仗的唐军。裴度幸不辱使命,回朝后,向唐宪宗分析了战况,并向唐宪宗举荐了一员大将。唐宪宗根据裴度的建议进行战略调整,唐军很快占据优势。
(网络配图)
因为朝廷的军队形势大好,成德节度使王承宗、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都坐不住了,他们知道一旦朝廷拿下淮西节度使,接着就要对其他不安分的节度使们下手了。王承宗和李师道上奏朝廷,替吴元济求情,但朝廷没有答应。
于是,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牙将到中书省,找宰相武元衡理论,因出言不逊,被武元衡大骂一顿赶出来。牙将是唐朝节度使的心腹将领,他们常以父子相称,这次武元衡拒绝了王承宗的奏请,且骂了他的牙将,于是王承宗非常恨武元衡。
武元衡(758年-815年),字伯苍,唐德宗朝状元,洛州缑氏(现在的河南偃师东南)人,出身于名门世家,为武则天曾侄孙。是唐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,在唐宪宗元和(806—820)年间曾两次出任宰相。武元衡诗名震中唐,为官清正廉明。由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已非常严重,所以为了延续唐朝国祚,武元衡力主坚定不移地武力镇压藩镇割据。
808年武元衡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兼户部事务(平章事相当于宰相)。前一年,镇海军节度使李琦先是上表请求入朝。唐宪宗立即批准,同时派遣宦官前往镇海宣慰三军,实际上是督促他进京的意思。但李琦反悔了,迟迟不肯动身。宰相郑絪认为李琦不愿意来就算了,刚刚打完西川,国库粮食储备不足,现在就开战,万一也拖个一年半载,再遇到个泾原兵变,国家就垮了;此时,刚刚进入政事堂的武元衡态度强硬,他认为如果现在默认了李琦的行为,宪宗依靠打败刘辟建立起来的对节度使的威慑力就将功亏一篑。在中央强硬的态度之下,终于把李琦给逼反了。但是镇海军节度使李琦的实力较弱,再加上内讧,才一个多月,李琦父子就被五花大绑给押到了长安,后来被腰斩于市。
唐宪宗
元和八年(公元814年)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,他儿子吴元济心安理得的坐上了淮西节度使的位置,当时的宰相李吉甫认为,出兵平定淮西的机会来了,劝宪宗出兵。宪宗从心底里也一直想找机会一个个铲除地方节度使,作一个名留千史的伟大皇帝。于是他在李吉甫的劝说下,决定出兵铲除掉淮西这一祸害。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淮西兵是摸爬滚打过来的,战斗力非常强悍,与前来平叛的军队实力不相上下,双方相持不下。但是唐朝中央***的这些削藩的行为引起了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、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慌。他们害怕淮西一旦被灭,那么接下来下一个被灭的肯定是他们。于是趁中央军平叛之机,成德节度使等三镇藩军在中央军的后方放火烧粮草,扰乱朝廷的军事行动。
在这紧要关头,宰相李吉甫却死了。宪宗只能把武元衡从西川调回中央,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坚决执行他的削藩之策。在这段时间里,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秘密派人在京城四处活动,游说宰相尚书们给宪宗上书,放弃进攻淮西。这些老谋深算的滑头们一致回复说:去说服武元衡先,皇帝现在只听他的。但是武元衡岂是轻意能说得动的人?于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决定一不做二不休,派杀手干掉武元衡。
***宰相武元衡致力于削弱藩镇割据的局面,被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。藩镇割据是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,在军事、财政、人事方面不受中央***控制。所以极易造反,安史之乱以后,大量的藩镇出现,后来中央要割掉他们的权势,必然血雨腥风,这也是引起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。
武元衡出生的那一年,***刚刚收复两京,而郭子仪、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刚刚在和史思明的相州之战中失败,安史之乱还要再过四五年才消停下来,只是,安史之乱并没有真正被平定,其后遗症就是藩镇割据。而武元衡之所以在上朝路上遇刺身亡,正是因为他主张削藩,主张平定淮西。武元衡是武则天的曾侄孙,出生于758年,武元衡自幼就天分极高,才华横溢,27岁的时候状元及第,出任华原县令,政绩不错,后来得到唐德宗李适的赏识。做了比部员外郎,在刑部比部司掌登记户口、田地、赋税等的账册。在这一年之内,武元衡连升***,一直做到了左司郎中。804年成为御史中丞。
李适很赏识武元衡的才华,甚至对左右的人说武元衡有宰相的才能。但在德宗一朝,武元衡并没有拜相。805年正月,李适去世,李诵继位,即唐顺宗,李诵急于改变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政的局面。启用主张改革的“二王刘流”(王叔文、王伾、刘禹锡、柳宗元),这是一个士族与庶族联合在一起的改革派。王叔文改革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削藩和打击宦官,但王叔文又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朋党之路,这样改革显得并不那么纯粹,而在王叔文拉拢同样主张削藩的武元衡时,却遭到了拒绝,武元衡不愿意卷进朋党之争中,他始终对皇帝效忠。
当然,李诵这个皇帝也实在当得憋屈,在太子之位上熬了26年,却只在皇帝位上做了七个月,八月的时候就被宦官俱文珍逼着让位于太子李纯(唐宪宗)。李纯继位后,武元衡得到重用,并成为宰相。
807年,在蜀地待了一年的高崇文请求到边疆去,高崇文曾在806年奉命平定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叛乱,并在同一年平定叛乱,充当剑南西川节度使。高崇文刚开始入蜀平叛的时候治军很严,秋毫无犯,不允许军队骚扰百姓,但经过一年的时间,高崇文自恃功高,在即将离开蜀地的时候,把金银财宝、歌姬***、能工巧匠都搜罗了个遍。奉命接替高崇文的武元衡一入蜀就不得不面对当地人不信任的眼神,不过武元衡立下了军令状,要在三年之内充实府库,并让百姓富起来。三年之后民殷府富,当地百姓纷纷归附,但武元衡一直在蜀地待了七年,这七年里,他发现了裴度这个人才,传说中还和薛涛有过一段情。
七年后,武元衡回到长安,仍然是宰相,当时同为宰相的李吉甫、李绛经常吵得面红耳赤,而武元衡侍中不偏不倚,很得宪宗李纯的信任。宪宗在继位之后,也是致力于削藩,而武元衡一直坚定的支持削藩,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很多节度使起兵造反。浙江节度使李锜请求朝见又改变主意,宰相郑絪觉得不用理会李锜,而武元衡则认为应该催促他赶快进京,倘若李锜有反心的话,一定会反叛。果然宪宗要求李锜赶快进京,李锜起兵造反,好在朝廷早有准备,不过月余就被平定。
而到了814年,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,其子吴元济在没有告知朝廷的情况下自己掌了兵权,起兵叛乱,消息传到朝廷,武元衡是坚定的主战派,宪宗在815年正月决定让武元衡统领军队去蔡州平叛。朝廷要攻打湘西,引起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等割据势力的恐惧。他们表面上支持朝廷的决定,暗地里却支援吴元济,李师道认为宪宗之所以下定决心攻打湘西,就是因为有武元衡这样的主战派辅佐,如果武元衡死了,其他的宰相谁也不敢再主张对蔡州用兵,相反他们会说服宪宗停止对蔡州用兵。
于是李师道就和幕僚研究如何秘密刺杀武元衡。六月初三的清晨,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,只是天空更暗一些,长安城更寂静一些。宰相武元衡收拾妥当出门去上朝,上朝的队伍走到靖安坊东门时候,突然暗中传出一声“灭烛”,顷刻间侍卫们手中的灯笼就灭了,四周一片漆黑,导骑被箭射中***。而武元衡也被从树下下来的刺客用棒槌打中了左腿。纷纷而至的刺客们已经把为数不多的侍卫都吓跑了。而其中一刺客牵着武元衡的马往东南走了十余步,然后把武元衡刺死,并将其头颅割走去邀功。
在武元衡被刺死的同时,他的副手裴度也被刺杀,只是裴度并没有死。之后,裴度继任宰相之职,并统兵平定淮西叛乱。算是为武元衡报了一仇。